“班春劝农”,很多游客的第一反应是:班春是一个人名,意思就是古代的一个名叫班春的人劝大家务农。

    这样的解释很有趣,但是曲解了历史。

    “班春劝农”是一种迎春习俗,是遂昌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。到目前为止,它已经发展成为汤显祖文化的一部分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。

    那么,“班春劝农”与汤显祖有什么关系呢?

   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,“班春”就是颁布春令,“劝农”就是以劝农事,“班春劝农”指的是古代地方官颁布的督导农耕的政令。其实,班春、劝农在我国有很久远的历史。大概在2000多年前,就有了“鞭打春牛”的习俗。

    可见,在封建时代,“班春劝农”就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是由于很多地方的官员的形式主义作风,利用这一民俗横征暴敛、鱼肉百姓,因此“班春劝农”就变成了扰民的代名词,不受百姓欢迎。长期以往,这种习俗在很多地方逐渐消失了,但是唯独在遂昌县,被保留了下来。

    正是因为一个人,他就是汤显祖。

    大家都知道,古代的文人有很多都是“学而优则仕”,在朝廷是有任职的。比如我们熟悉的杜甫、苏轼、欧阳修等人,而且他们还都在任命地方做出了一定的成绩。汤显祖也是其中一位。

    明万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,汤显祖在浙江遂昌县担任知县,在任五年,他勤政爱民,做了一些列有利于百姓的实事。每到春耕季节,他都会率领着衙门众人携带着鲜花、美酒和春鞭,举行“班春劝农”仪式,并且奖励农桑。在他的努力下,“班春劝农”不再是扰民之举,反而成为了惠民的举动。"今日班春也不迟,瑞牛山色雨晴时。迎门竞带春鞭去,更与春花插几枝。"这首广为传颂的“班春”诗,就是出自出自汤显祖之手。相传它最出名的《牡丹亭记.第八出劝农》的民俗背景取材于遂昌县。

    可见,汤显祖是一个好官,与地方百姓相处得十分融洽,也做出了不俗的政绩。后来遂昌县的多任知县以汤显祖为榜样,实行仁政,将“班春劝农”民俗这一代代传承了下来。

    汤显祖不会想到的是,400多年以后。在2016年11月30日,中国申报的“二十四节气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而遂昌县石炼镇淤溪村的"班春劝农"活动作为“立春”习俗文化的展衍部分,被永远载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史册。